• 图1
  • 按时
  • 撒上次
技术交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技术交流
关于混凝土离析的原因,以及其预防解决办法

784
2022-03-02

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归口很严,全部由相应归口制定标准;第二阶段,全部放开,分为国标、行标、地标、企标4个层次;第三阶段,国家层面只制定强制标准,现有的6000多个建设部标准,只保留38个全文强制标准,其他全部转为推荐性标准。推荐标准可以不采用,强制标准必须执行。但是,强制标准还不是法规,下一步会把强制标准上升到技术法规。
  
廉慧珍表示,标准如果再修订,配合比设计不要制定太多具体要求,应该偏向于制定规范方向性的、原则性的要求。比如,配合比设计的原则是什么?还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组分三参数原则?如果不是的话,应该考虑哪些参数?如何确定这些参数? 
  
覃维祖指出,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很多规范标准等同于法规。现在更多的标准则是建议性的,可执行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执行。混凝土作为各种工程的过程产品、中间产品、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制定标准要有一些方向性的东西,相关从业人员要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做标准的执行人,而不是机械照搬标准。因此,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工程类型,应该会出现更多的地标、企标、施工规范、施工指南,这样才比较合理。
  
北京地区有的工程不允许用机制砂,也不允许用河卵石,还有的文件要求任何一组试块强度必须≥115%,否则要进行回弹或者取芯检测,这明显跟标准规定的95%不符。搅拌站现在最头痛的不仅在于标准的具体要求,而且在于来自政府的、监理的各种要求。
   
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相关的从业人员都见过混凝土,都做过混凝土试配,都觉得自己比较懂混凝土,施工方也懂、监理也懂,甚至政府官员也懂。所以,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对搅拌站提出自己的要求,这会让搅拌站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标准制定时,应尽量将来自各方的要求统一起来。现在逐渐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大部分水泥用量的规定要求都取消了,改成胶凝材料总量的要求了,但总体观念逻辑相对落后。
有些规定表述让人看得啼笑皆非,《规程》条文说明3.0.5规定矿物掺和料最大掺量主要是为了保证混凝土耐久性能。条文好像是说,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最好不要掺矿物掺和料,掺了就不耐久,掺得越多就越不耐久。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等标准规范应该注重导向性。
   
此外,我国地域广阔,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有不同的工程类型,各搅拌站的原材料品质差异非常大,用《规程》来统一全国的混凝土配合比现实吗?
配合比设计应注重技术路线和试配调整

 

适用于当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是什么?影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因素有哪些?
    廉慧珍提到应遵循3个原则:第一个是水灰比,水灰比只要符合设计要求就行,在允许范围内都可以取值;第二个是用水量,这个用水量原则也可以称之为浆骨比最小原则,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的前提下,尽量少用水、少用灰,多用骨料,这样才能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开裂,保证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用水量其实反映的是浆骨比参数。用水量越大,用灰量也越大,混凝土里面的浆体总量也越大。第三个是砂率,即砂石比例。砂率越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就越低。
   
冷发光:耐久性的混凝土要重视相应的耐久性指标,应该作为强制条文执行,其他性能参数推荐执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重视单方用水量这个重要指标,其他参数可以自由选择。
欧洲标准里面performance性能一词有场合的意思,就是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功能来设计配合比。但是,现实情况是规范设计方面并没有提出性能要求,常见的只有强度外加一个抗渗、抗冻这些简单的性能,其他的性能要求根本提不出来,所以配合比方面就无从设计了。标准规范中也应该鼓励基于混凝土施工性能的混凝土设计。
  
不光是国内专家关注这个问题,美国Metha最新版《混凝土微观结构、性能与材料》也提到了用水量的问题。这本书吸取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加拿大研究的大掺量粉煤灰、低用水量混凝土,其粉煤灰掺量57%58%,抗冻融循环能达到1000次以上。
   
李彦昌表示,配合比设计方法不管先进还是落后,只要能指导技术人员把配合比设计出来就可以。其实配合比设计方法教科书上有很多种。因为设计出来的配合比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要经过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及具体情况对配合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才是混凝土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技术和水平。
另一方面,配合比设计方法是次要的,而根据原材料情况、根据工程情况调整配合比才是关键。做标准规范研究时各种原材料都是符合标准规范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见到的材料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如,要设计一个大体积混凝土,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水泥、矿粉、粉煤灰,掺量如何、选择什么样的参数,这才是配合比设计的关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在于采取什么方法,而在于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
  
关于质量法和体积法,早期多用质量法,因为质量法简单,有了用水量、水胶比、砂率、总容重就可以算出来。质量法配比调整之后,混凝土总方量就变了,误差有时候会比较大,会影响企业经营结算,严重时可能会与施工方产生经济纠纷。
绝对体积法当时不太适用就是因为太复杂,条件也不具备。如果条件具备了,就应该用绝对体积法,因为这个方法能保证混凝土的方量。
   
现在标准要求是2%,其实这个值定的偏高,现在计量设备精度能做到,可以把这个值精确到1%以内,所以说这个配合比设计要求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解决混凝土质量问题关键在原材料

 

混凝土公司需向甲方、监理方甚至监督站提供混凝土配合比,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妥当?如果不妥,应该怎么做才能保障混凝土的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李彦昌指出,监督站要配合比计算书等资料,这个现象很奇怪。现在监督站要、监理要、施工方也要,为什么?搅拌站没有向上游的水泥厂要过计算书,没有跟上游的外加剂厂要过计算书,他们的配方也没有给过搅拌站,那么,搅拌站为什么要给下游施工方、监督站提供配合比计算书等材料呢?为什么要让搅拌站的任何一步都处于各方的监控之下呢?
现在搅拌站要搞技术创新,如果都把配合比拿出来,大家都知道了,也就谈不上什么技术创新了。应该说混凝土配合比是搅拌站的关键技术,是有知识产权的,要保护起来,是保密的。 
其实,不管什么行业,都有问题,问题的根源不是什么规范,什么有关部门,这些都是表象,根源就是人的素质、价值观、信仰。比如说,搅拌站把配合比提供过来,一看没问题了,照这个做就可以了,有些人就没有责任了。因此,说到底,提供配合比这一事,其实就是人在推脱责任。如果配合比没问题,那么即使出了问题也与有关部门无关,是你采用了阴阳配合比。
冷发光提到,配合比是谁在用?是监理在用,还是搅拌站在用?这个问题不用讨论,肯定是搅拌站在用。监理方面也要配合比,那是监管体制出了问题,跟配合比本身没有关系。
  
如何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问题?谁去保证?拿什么保证?环环错、盘盘错,原材料这环无法保证又怎么保证质量?其他行业其他产品也一样,都不允许使用不合格原材料。标准是人定的,事情是人做的,定标准时的人都是好人好思想,等到做事了就。。。
  
如何监管混凝土质量?李彦昌建议,现在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原材料不合格带来的。前不久北京市进行了搅拌站评估,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评估原材料抽检打分,以前原材料抽检都是99%合格。在这次抽检中,80%90%的原材料都不合格,这与以前的抽检结果形成了强烈反差。
   
政府应该管两头,不允许用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允许出不合格产品,中间过程可以不用进行过细监管。
原材料不合格固然不行,但是现在涉及到原材料的一些指标也需要够合理、够人性。标准中如果要用性能指标来约束原材料,一定要把性能说清楚,现场可以检验,搅拌站可以检验,竣工完成后可验收检验,这样才行。
   
现在,虽然原材料有个别的不合格项目,但是混凝土强度指标够了就可以使用,没有其他性能指标进一步约束。
我们一直追求大流动度、大坍落度,任何事情都不能运动式的激进。现在混凝土出现的许多问题,就是这样来的。本来混凝土泵送施工是一项技术革命,但恰恰很多问题是我们过分追求大流动性所导致的,事与愿违。
  
另一个原因就是原材料,原材料有些性能可以适度放宽,比如砂石颗粒级配,这是可以调整的。而一些性能指标必须严格执行,比如砂含泥,这关系到混凝土的耐久性。因此,解决混凝土质量问题,要从原材料入手,从新式装备入手,回到原来的低坍落度混凝土的思路和方向上去。
   
混凝土公司提供的配合比很大程度上是做资料,没有实际意义。混凝土品质受原材料品质影响极大,原材料质量微小的波动,足以导致混凝土质量产生巨大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如何做好混凝土?


 

1、建立质量控制的全员参与机制混凝土质量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的活动不是某个部门或每个人的事,作为混凝土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从全局上把控,有全局意识、过程意识。试验室虽然是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但仅仅依靠试验室来实现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控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试验室配合比设计的再完美,也需要交付给主机操作员生产才能实现最,如果生产控制不好,一样对混凝土质量产生致命的影响。因此,要想控制商品混凝土质量,必须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
1.1
员工质量意识的培养

   
混凝土企业上至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员工都要从思想上认识本职工作对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影响,要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企业员工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能这样没关系这样差不多差不多就算了。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对混凝土原材料、生产过程和混凝土运输及浇筑过程具有严禁的态度,敢于对影响混凝土质量的行为说,及时制止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不良行为。管理人员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员工,形成人人为质量,控制靠大家
1.2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涵盖从原材料进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生产——运输——泵送——施工——养护的各个环节,并做到明确管理,责任具体到人,人人头上有指标。
2
、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关键点
2.1
原材料的选择、进厂及使用
  
1)原材料的选择原则
   
树立质量稳定>价格原则,在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选用上首先要做到质量第一,是原则,也是底线。在保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的基础上,要筛选出原材料质量稳定的供应商作为长期合作的伙伴,洽谈合适的供货价格。对于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供应商直接中止合同。
2)试验室控制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只有品质优良的原材料才有可能生产出质量优良的混凝土。原材料进厂验收时原材料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试验室材料检测人员要从材料进厂过程中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在原材料质量把控上要做到试验室一票否决制,试验人员决定原材料是否接收,如何存放,公司任何人员不得干涉,充分尊重试验人员的意见。在原材料验收的过程中,经常听到有管理者说,这种原材料也差不多,最近原材料紧张,不好拉,如果作为管理者这样说,检测人员如何控制原材料质量。一个混凝土企业质量控制的好坏,去砂石厂看看就基本了解了。
3)做试验人员的坚强后盾
   
在原材料验收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试验人员和供应商意见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发生争吵等现象。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做试验检测人员的坚强后盾,积极处理相关问题。在把控原材料质量的前提下,对原材料供应者进行说服教育,对于不听劝阻的供应商,停止供应合作。做检测人员的坚强后盾,让检测人员放开手脚控制原材料质量。如果管理人员在原材料质量控制过程中不能为员工撑腰,何谈员工有能力、有力度控制材料质量。
2.2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1)确保计量系统精准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再好,也需要生产才能实现,搅拌设备计量系统的精准度是实现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企业应定期组织人员校称检定,除此之外再生产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称的动态称量的稳定性。公司设备维修人员应注意设备的保养检修,注意巡查气压对计量系统的影响、阀门开关大小对计量系统的影响等。
2)配合比输入双签制度
   
配合比输入正确与否当然是生产质量的关键,从客户提出供货需求(《订货单》——信息准确,客户签字)生产任务的下达(《生产任务通知单》——主任核对)生产配合比的确认(《配合比通知单》——机操核对)配合比的输入生产(配合比双签),每一个生产过程都会对混凝土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不容忽视。
3)提高机操员的操作水平和对混凝土出机质量的控制。
2.3
出厂检测及运输、泵送管理
1)出厂检测
   
出厂检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是控制混凝土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按照规范对混凝土进行出厂检验,对混凝土拌合物土和易性、坍落度、容重检测,并成型试块。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把问题消除在出厂前,确保出厂混凝土符合施工要求。
2)运输
   
混凝土运输车在装料前,反转搅拌站确保罐车内没有积水。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保持35/min,防止混凝土离析分层,卸料前快速旋转90s
调度人员及时与工地沟通,确保工地不积压车辆,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遇到突发情况,调度人员及时与工地及本公司相关人员沟通,协调解决。
3)泵送施工
   
混凝土泵送过程中,润泵砂浆不应浇筑到工程部位。泵送时要按施工工艺控制好泵送的速度、布料的均匀性、浇筑的厚度,便于施工工人振捣。使用地泵泵送施工时,布管、接管应该尽量以缩短管线长度,少用弯管和软管,向下布管时需注意水平管的长度,厂地受限时可考虑在下坡位置增加两个90度的大弯头,接管时必须使用密封圈,确保管道不漏气、漏浆。
3
、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很多混凝土企业认为混凝土质量培训就是对试验人员的培训与其他部门人员无关,这就造成混凝土出了质量问题就是试验室的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很多质量问题的发生,不是因为试验人员的问题,而是公司其他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
  
混凝土企业的培训应针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组织不同内容的培训。如对操作人员要培训,混凝土生产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对销售人员应培训混凝土的基本知识,客户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合同签订和执行中应注意哪些;对生产调度人员应培训一些混凝土的基本知识,便于与施工单位沟通,让施工单位感觉企业工作人员很专业。
   
对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本着以预防为主的事前控制和以过程控制的事中控制为关键,以检查把关的事后控制为补充的原则,因为预拌混凝土的质量是在工序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